|
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完成 《 中国陶瓷史》是叶民先生以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为基础,修订后出版的。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发现了许多古陶瓷窑址、窑具和陶瓷器,使陶瓷界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中国陶瓷史》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急需修订和改正。为此,早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就组织在国内外文博界有影响力的41位专家,启动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工程。 今年六月下旬,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陈克伦、孙新民、李建毛、栗建安、沈岳明等专家参加了新编《中国陶瓷史》审稿会。这是30年来,陶瓷学界专家首次对《中国陶瓷史》进行的修编,并于6月22日在湖州完成审稿。新编《中国陶瓷史》预计今年年底即可交付印刷,明年正式出版。
这次修编的一大重点是把湖州德清窑作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写进了中国陶瓷史。王莉英说:“近30年来,许多考古新发现,让我们对中国陶瓷史有了新的认识。”“新编《中国陶瓷史》共计40万字,开篇就是‘瓷之源’。这也是此次修编《中国陶瓷史》的重头戏。没有原始瓷就没有青瓷,也就没有后来的彩瓷,原始瓷是中国瓷器的摇篮。”
新编《中国陶瓷史》的出版,无疑是中国陶瓷界乃至中国文物界的重大事件,它将对我国陶瓷史的研究及陶瓷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原始瓷窑址
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战国窑址 2007年3月至5月,以及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先后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亭子桥窑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考古发掘震惊学界,大量精美绝伦的原始瓷器出土。 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掘步岭水库,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发掘揭露了3条龙窑床,出土遗物达数吨,有商周青铜纹式的高品质青瓷礼器,釉层饱满,釉色丰富,窑炉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专家认为,火烧山窑炉可能属于向成熟瓷窑过渡阶段,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迹,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的重要证据。火烧山窑址填补了国内瓷器发展史上关于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这段历史详细年代序列的空白。此外,它的发掘还证明了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早期在原始瓷生产上已达到了一个顶峰。火烧山窑炉是向成熟窑炉的过渡的窑炉。 火烧山之后,在德清亭子桥窑址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仿青铜礼乐器,说明这是一处为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烧造高档用瓷的窑场。亭子桥距离火烧山仅仅几分钟的车程,发掘揭露了7条窑炉遗迹,其中二号窑保存基本完整,分窑床与火膛两部分,通斜长8.7米,具有短而宽的特点。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表明此窑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器的。出土的不少仿青铜的礼乐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而且胎釉结合良好,质地坚硬,叩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波光感强,不论是成型工艺,还是烧成技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其物理性状甚至已完全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媲美。 在2008年4月26日召开的第一次“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代表70多位国内外与会专家宣读了专家组的意见:“可见,德清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火烧山、亭子桥窑址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老先生在研讨会上提出一个新论点,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亭子桥出土仿青铜礼乐器,与商周、春秋青铜器礼乐器造型大小均相似,纹饰也是同类。我们都知道,青铜起源于夏商周,但是,到底是青铜影响了陶瓷,还是陶瓷影响了青铜?无论是对于陶瓷界还是青铜界,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窑具垫饼
间隔窑具
南山原始瓷窑址 在当年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和德清县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次“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期间,海内外60多名著名陶瓷研究学者参观了德清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南山窑址等考古发掘现场,一致认同原始青瓷产生于商代。以往已发现的诸多窑址中,均烧造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次出土的仿青铜青瓷礼器与乐器,从质地到釉色,可与东汉成熟青瓷相媲美,由此可见,亭子桥窑址已具有较成熟的制瓷技术。中国成熟青瓷出现年代向前移了500年,浙江湖州德清窑就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 (注:本文引自收藏界的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