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惊现地摊(图)

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惊现地摊(图)

  提起《十三经注疏》,文化界均知,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以独特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包含思想、学术、典章制度、道德伦理、天道人道等方面。而《十三经注疏》,则是对13部经典的注解和对注解的解释。

  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建业,10多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获得的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令人叹为观止!

  刘建业说,《十三经注疏》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版本早就不见了。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仅存有一部宋、元、明的递修本。而文献上称为“北监本”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明万历年精刻的333卷本的古籍善本,究竟流传于民间何处,无人知晓。

  现在,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刘建业喜获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的情景。

  1999年1月17日,星期日。晨起,天刚蒙蒙亮,刘建业就奔向了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这时许多人还在睡梦中,但旧货市场上已是人影晃动了。

  那天他逛了个把小时,就要失望而归的时候,一个摊位上两摞发黄的线装书映进了他的眼帘。俯身一看,书皮上那浅蓝色的版签使他怦然心动——这不是明代古籍特有的版签吗?外粗里细的黑线框住以标准仿宋字体写的书名——《十三经注疏》。

  刘建业的心急速地跳起来。如果这两摞书没有造假,那可是稀世珍宝啊!

  他克制着激动,佯装镇静,捧起那发黄的书籍轻轻翻动着、鉴别着。他发现每一页的书口(专业术语称书页的边端为书口)都醒目地印着“万历十四年刊”。而每一册书的每一页,都钤盖着“礼部之印”的方形印记。其中一册书的卷首,还用朱笔工整地书写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著雍阉茂六月十六日,用汲古阁本校起”字样。刘建业明白,“著雍阉茂”是乾隆四十三年的干支纪年,是“戊戌”的又一称法。

  他心花怒放:这是清朝初期礼部的藏书,存世极少,流传至今,极其罕见。

  幸运之神光顾了他。翻点一番,共19册65卷。该讨价了,农民装束的货主要价8000元。他清楚,这19本线装书的身价远非8000元,可见货主并不识货,只是虚晃一枪,“漫天要价”罢了。但他一工薪阶层,8000元也掏不出来呀,尽管出门时是有备而来,将家里1000多元的现金悉数带在身上,那也差得远呢。他明白,机不可失。遂坦诚地与货主商量,他是读书人,特别喜欢这套书,说着将身上1000多元甚至连一两毛的零票都倾囊掏出。货主见其诚心诚意地买,并非那种二道贩子,也就同意了。刘建业长出一口气,这才掏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珠——料峭的寒风中他居然激动得全身冒汗。

  抱着两摞发黄的线装书,刘建业这才想起兜里一分钱都不剩了。别说打车,就连公共汽车都不能坐了,只好步行。但他此时一片好心情,乐此不疲,竟从潘家园一直步行到崇文门的家。

  记者得悉前往,刘建业高兴地搬出两摞线装书《十三经注疏》。数一数,共19册,其中还夹着许多小纸条。见我满脸疑色,他解释道,《十三经注疏》曾是他熟读的古籍之一,但这种明万历的版,当时就印数不多,后在清嘉庆年之前书版就毁绝了。其珍贵之处还在于,这19册书曾是清代礼部的藏书,不但有与明汲古阁本对照的朱记,同时还有当时校对人的年代(乾隆四十三年)的记载。这19册,堪称万历版《十三经注疏》的残本,尽管不是全部,但还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一拿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阅到感触深的地方,就夹一小纸条。

  两摞旧书的经济价值知多少?刘建业说,当然它远远超过货主开始的要价8000元,但他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它能倒卖多少钱,而是看重它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万历版的《十三经注疏》也许还有在民间流传的,但这部经过朱笔校对又钤着“礼部之印”的藏本,恐怕是世间惟此一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