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俩藏家分别持有半只4500年前玉虎(图) 玉虎。(圈中为接缝处) 农历虎年即将到来,“赏虎”也成为了文物界的时尚。昨天,本报一位热心读者就带来一件十分罕见的“圆雕玉虎”,还带来了一段堪称传奇的“金陵玉虎缘”:这件被专家认定为4500年前(相当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早中期)雕就的玉虎,在历史长河中断为了两截,可奇迹在南京发生了:虎的前半截,一位藏家购于南京古玩市场,而后半截居然也在南京一工地上被另一藏家发现。偏偏这两位藏家还是朋友!而这比中彩票大奖还小的概率真的发生了:这件玉虎宝贝的身尾两截,在古城南京圆满“合璧”! ■故事多奇?重圆概率小过中彩票大奖 南京古代艺术品研究学者盛华杰是本报的忠实读者,他看到前日本报刊登了南京博物院“盛世虎”院藏精品文物展览消息后,打电话给记者称,他有一位藏家朋友胡先生,手中有件玉虎文物堪称传奇。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件“圆雕玉虎”,只比人手指略长一些。记者用尺子量了一下,长约10厘米,宽和高各约1.5厘米。盛华杰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个小东西,经江苏省收藏协会名誉理事,被誉为“江苏玉器鉴赏第一人”的王念石老先生鉴定,这件玉虎的年代距今约有4500年,比目前所知的年代最古老的圆雕玉虎,也就是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虎还要早1300多年!听到这里,记者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件玉虎观赏起来,没想到它却是两截。文物在历史的长河里断成两截,本来不稀奇,可背后的故事却真是传奇了。 胡先生回忆说,那是十多年前,他在南京某古玩市场,非常意外地发现了这件玉虎。虽然只有前半截,但长年收藏古物的经验告诉他,这恐怕是无价之宝!没有过多犹豫,胡先生就把它“淘”了下来,视若珍宝般收藏在家里。不过在每天玩赏之余,胡先生也颇为遗憾:“可惜,我此生只有半只玉虎的缘分!” 万没想到的是,老天特意选择了南京这块宝地让这件宝贝“合璧归整”。也就在数天前,胡先生去一位藏友家玩,无意中见到一条玉质动物尾巴,当时心头就这么一震:难道世上真有这么巧合的事情?他赶紧仔细查看了这条玉尾,惊喜地发现,尾巴的“包浆”(注1)与自己的玉虎包浆极为相似!天啊,难道……藏友告诉他,是在南京某基建工地捡到的,正为不知这件玉器尾巴为何物而犯愁。胡先生大喜过望:要知道,一件几千年前的文物,断成两截后在一个城市“重圆”的概率,比中彩票大奖还要小得多! 胡先生小心翼翼把尾巴揣在怀里赶回家,迫不及待拿出自己收藏的玉虎身子一拼:完美!丝毫不差!胡先生不禁感慨:“虎年即将到来,是谓奇缘,是谓吉兆啊!” ■价值多高?或许将是“天下第一虎” 那么,眼前这个小小的玉虎,“体格”很小,造型也不复杂,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且听盛华杰解释:“古代的玉器中,这件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通常年代越早,造型越简约。此只圆雕玉虎,表面呈浅黄色,有白色、褐色等沁色(注2)。” 盛华杰指着玉虎说,南博正在展出的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代文物(距今约3100年)展中,有几件虎文物,其虎腿全都为半站立状,尾巴则为曲卷状。另外,河南安阳妇好墓(距今约3200年)出土的玉虎,四足也是呈半卧状,尾巴也呈向上曲卷状。这是目前已公开确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早的圆雕玉虎。“而这只玉虎,四足则是全卧俯爬状,四足内收,尾巴则是平直的,其姿态比上述圆雕更原始。从玉虎头部两眼琢在上边,左右对称,张口,上下各琢有四只牙齿;身体上部琢有骨节状纹饰,左右两边各有二朵腹纹,下部无纹饰。这些细节都可以证明这件玉虎的年代更久远。玉虎颈部有一个上下对钻的圆孔,更是原始玉虎的独有特征。” 那么4500年前的年代是怎么判断的?盛华杰说,南京市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南京营盘山出土的玉器是对比物。“这件玉虎的包浆和沁色,和营盘山玉器十分接近。我认为,这件玉虎是4500年前的‘老虎’,相当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早中期。” 他告诉记者,我国春秋时期玉虎出土较多,战国时期玉虎偶有出土,其后玉虎则较少发现。“后来材料多了起来,比如金银、铜铁、象牙、木器、漆器、陶器、瓷器等都陆续出现了。而制作玉虎的难度非常大,再则,玉材从六朝时期开始,急剧减少。所以,如今能够见到高古时期的圆雕玉虎,就显得弥足珍贵。”盛华杰对记者说,这件玉虎可能就是我们祖先虎崇拜的祭品吧。 盛华杰最后告诉记者,经过他的考证和资料查阅,他认为,“从胡先生收藏的这件玉虎看,可谓是我国现今发现包括所有材料在内的最早的圆雕老虎,堪称‘天下第一虎’!” ■资料:当前“第一虎”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高3.1厘米,长14.1厘米,身体长圆呈碧绿色,作行走状。妇好传为商王武丁配偶,墓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约 100米处,属殷墟第二期。妇好墓的玉器是迄今商代玉器最重大的发现,其中的玉虎也成为当前的“天下第一虎”。 注1:包浆 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玉器鉴定术语。 包浆又称“黑漆古”,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地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 注2:沁色 古语云:无沁不成玉。沁色是古玉器鉴定的标准之一,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自然产生的水或矿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常见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红色,土沁-土褐色和红色等。 (摘自南京日报)
|